時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變奏曲
編輯:驗廠網 來源:原創 日期: 2021-11-05 15:51:12
時尚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都是快時尚品牌、運動品牌和奢侈品牌,各有各的目標市場,涇渭分明。
快時尚品牌崇尚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”。十年的你追我趕,跑出了幾大巨頭如Zara,H&M和Uniqlo優衣庫等。
快時尚品牌,重點在于“快”。從設計到打版,大貨到上架,越快越好。巔峰時期,優衣庫新款周轉要30天,H&M是21天,而Zara最快,只要14天。

奢侈品牌,從入門輕奢到老牌藍血,用新品和高定,輪番撐起四大時裝周。
運動品牌,更是樂此不疲地推陳出新,從鞋服到配件,滿足了大家運動休閑的所有需求。
正如可口可樂公司定義了可樂,李維斯們定義了牛仔褲。
2014年,全世界的縫紉機被工人踩得快冒煙了,一項新記錄誕生了!全球服裝產量突破1,000億件。平均下來,每個地球人,買了14件!
這真是時尚產業的黃金年代。
霸特,硬幣的另一面,是高增長所帶來的巨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損耗,和供應鏈中層出不窮的勞工權益問題。
根據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發布的報告《新紡織經濟:重塑時尚的未來》:
-
每年時尚產業產生的廢棄物占全球總量的4%, 排放 12 億噸的溫室氣體,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%。
-
此外,還排放了50萬噸塑料微纖維流進大海。
-
如果不干預,2030年前,時尚產業產生的廢棄物將上升60%以上,達到每年將近28億噸。換個直觀的說法,這相當于2.3億輛小轎車的排放量。
這意味著,時尚產業再這樣發展,帶來的污染越大,而潛藏的社會責任風險也越高。
產能擴充到高峰之日,往往就是周期見頂之時。
2019年8月,G7峰會召開。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馬卡龍邀請了時尚業和紡織業的32家公司來到Elysée Palace愛麗舍宮。
G7-Summit civil society representatives
細心的讀者會看到,這32家品牌,包括了金字塔尖的大部分品牌。
從《巴黎氣候協定》,到2017年《時尚業氣候行動憲章》,再到此次的《時尚業環境保護協議書》,都在清晰地傳遞一個信號:變天了。
沒有企業的時代,只有時代的企業。
這一次,時尚產業選擇走可持續路線。
因為這些品牌,大多是頭部品牌,穿越了經濟的牛市和熊市,深諳企業基業長青的秘訣——
設計不敵營銷,營銷不敵價格,而價格不敵周期。這個周期,就是歷史發展的大勢。
經濟是有規律的,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。賺錢也有彈性極限。
時尚產業,特別是頭部品牌們,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發展,是時候,慢下來了。
這個時候提出可持續時尚,就是一腳剎車踩下去,讓大家都緩一緩,在商業利潤和環境保護之間,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2020年,疫情黑天鵝輕輕扇動翅膀,時尚產業遭受前所未有的寒冬——
-
快時尚品牌的銷售銳減:New Look、Forever21、Old Navy等品牌回撤本土。
-
中等階級品牌比較難熬,既要面對奢侈品牌的降維打擊,還要面對同行競爭。不同程度的采取了縮減規;蛘邥和U張。
-
奢侈品牌們開始降維生存,采取打折銷售、重點推薦經典款以及轉型數字化運營。
與此同時,有關時尚產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影響的討論,愈發熱烈;各種數據披露、調查報告,褒貶不一。
比如,時尚產業是資源密集最多的行業,也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污染行業,僅次于石化產業。
其實時尚品牌們也很委屈:
全球時尚行業的產值合計為2.5萬億美元,提供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崗位,尤其是在新興國家。
在下游,有超過1億人在種棉花和采摘棉花;
在中游,有7500萬人在車縫車間工作;
在上游,有超過4000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服裝的銷售,
換句話說,時尚產業也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強大引擎。影響著無數人和家庭的命運。
品牌們也想“慢”下來,可關鍵是如何“慢”,才能做到不負如來不負卿?
真正的可持續時尚,包含了供應鏈可追蹤、可持續材料使用、可循環的時尚系統、有尊嚴且安全的工作環境、環境保護、回饋社區和社會等等。
夢想是美好的,現實是殘酷的。
時尚產業是一個生態,包含了原料供應商、制造商、倉儲物流、品牌商、零售商、以及消費者等等。
-
需要品牌的率先行動,做出表率;比如企業采用新面料,研發可持續產品;
-
需要供應鏈的高度配合,愿意如實公開信息;
-
需要有統一的行業標準,能提供統一的標準和實踐流程,能追蹤到回收材料的流轉。
-
最最重要的是,需要消費者,用真金白銀為可持續的產品買單!
家人們,整個產業的環境轉向,是一個完整的閉環,需要上下游的集體協作。
單靠品牌發力,是無法真正完成可持續時尚的轉型。
怎么辦?
找組織。
品牌把目光投向Textile Exchange(以下簡稱“TE”),確認了下眼神,就成為TE的人了。
(關于介紹TE的文章,請戳舊文鏈接:碳中和丨TE和GRS 準備好了,你呢?)
哦,順便說下,聯合國也是TE的人。(聯合國加入TE會員,助力可持續發展)
其實,時尚品牌和TE的牽手,既在意料之中,又在情理之中。
時尚品牌,作為潮流的締造者和引領者,用戶和影響力遍布全球。
TE,作為循環經濟堅定的支持者,發展了8大標準,擁有600多會員,覆蓋了時尚產業的諸多鏈條。
前者(時尚品牌)是極致的創意和強大的供應鏈的結合;
后者(TE及其標準)是跨行業、跨地區的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極致影響力的集合;
當他們牽手,夢想照進了現實。
GRS(全球回收標準)、RCS、GOTS 、OCS、RWS、RDS等也因此一戰成名。(不止GRS!細數TE幾大認證標準)
在品牌端,由于GRS制定了統一的標準,被越來越多品牌所采納。
比如,英國快時尚巨頭 Primark 承諾,到 2030 年,品牌所有的服裝都將100%使用回收材料或更可持續的原料制成,但產品價格不會增加。
更多品牌的具體信息,我們已經在往前推文介紹過,請看這里回顧:(低碳與可持續發展,國際知名品牌們在行動)
根據TE統計,截止到2020年,全球超過14000家場所,進行了GRS認證。比2019的6755家,增長了113%;
這里2020年的認證場所包含了中國的7888家,占據全球半壁江山。

7888家數量!比過去4年加起來還要多!想了解更多詳細信息,可以點擊這里查看:(報告顯示GRS/GOTS等認證數量飆升)
值得一提的是,預計在中國,GRS認證場所數量在今年很有可能再次翻倍!我們將持續關注。敬請期待!
為地球發聲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——
不僅僅是用他們的聲音和選票,還用他們的錢包。
-
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,全球可持續產品的互聯網搜索在短短五年內增加了 71%。
-
畢馬威中國 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:在購買可持續商品時,46% 的消費者會更關注商品本身,只有 11% 的消費者仍會比較在意商品的品牌。
西方城市(紐約和倫敦)的消費者認為企業道德和公平貿易是時尚可持續的重要組成部分,而亞洲城市(東京、上海、中國香港)消費者則認為環境保護是時尚可持續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看,對時尚產業而言,會生產服裝只是一個開始。
你懂不懂消費者?
消費者怎么看你?
還是說消費者壓根就不看你?
這些問題才是最難的。
產業端擔心客戶不能理解可持續,很多先行消費者,卻在為如何買到更可持續的產品而發愁。
那有沒有辦法能讓消費者和品牌之間消除信息壁壘呢?
答案是有的。
比如GRS認證標簽。
獲得GRS認證后的企業,可以在產品上使用GRS認證的標簽。
同時,品牌也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。讓消費者有更多了解的機會。
優衣庫今年做了一場與消費者的對話:在采訪了9000多名消費者后,發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消費意識。
它家用rPET 面料制成的速干T恤,100%可回收的羽絨服,以及主打可持續時尚,耐穿、經典的U系列,都是一經推出就賣爆的產品。
中國出海的快時尚巨頭Shein,也加快了腳步,走向可持續時尚。比如,鼓勵消費者以舊衣換取優惠券;在高端品牌Shein premium中推出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環保系列。
All birds 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展廳,讓消費者沉浸式看到產品的材質。
Nike耐克出品了《可持續設計指南》——清楚告知了產品原材料怎么來的、好不好,將環保融入到設計,又將整個設計過程,清晰告訴了消費者。

效果好到爆——耐克官網的可持續產品搜索量激增,而成交增加了50%!
產品用不用心,價值可不可貴,不穿的人可能分辨不出,但消費者一定會用腳投票,在可持續時尚面前,賣得貴,從來不是一種問題。
快時尚,可能正在走向更加可持續的慢時尚。
后疫情時代,時尚產業,正在加快轉型升級可持續時尚。整個時尚產業生態鏈,從原料供應商、加工商,零售商,品牌商和消費者,都在其中。
特別是消費者,疫情讓他們認識到人類自身的脆弱,促使他們對品牌在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方面有更多的期望。
消費者更愿意支持自己喜歡與重視的產品,也愿意了解產品背后的故事——產品是如何誕生的,產品的成分是什么等等,而這些觀念也將進一步刺激消費者,推動他們的購買行為。
GRS認證作為企業通行的“綠碼”,貫穿了可持續時尚產業鏈的上下游。
-
供應商拿到TC,向客戶展示自身的硬實力,得到更多客戶;
-
品牌商可以追溯到材料的流轉過程,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;
-
消費者更愿意為有價值的GRS認證過的產品買單;
-
這將反向促進品牌商和零售商的積極性。
家人們,這是一個閉環。
借此呼吁,請大家多關注可持續時尚,點個在看,轉發到朋友圈,讓更多人看到可持續時尚!
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:《新紡織經濟:重塑時尚的未來》
優衣庫《2021新生機消費報告》
畢馬威《可持續時尚:全球視野調查》“Sustainable fashion: A survey on global perspectives”。
TE《2020年優選纖維市場報告》

上海超網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
- 總部聯系方式
- 電 話:021-51029391
- 電 話:400-680-0016
- 地 址: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銀翔路655號
- 昆山分公司:18601606556---林經理
- 地 址:昆山市花橋國際商務區兆豐路18號亞太廣場1號樓9樓
- 蘇州分公司:吳江區盛澤鎮福建路205號
- 紹興柯橋分公司:柯橋區禹會路555號中銀國際大廈1208室
- 泉州分公司:0595-28069596---周經理
- 手機:18759967995
- 地 址:福建省泉州市溫陵南路144號蟠龍大廈17D
- 寧波分公司:13615883698---周經理
- 山東分公司:18601606221---謝經理
- 溫州辦事處:18601606208----周經理
- 廣東辦事處:18601606206----周經理
- 企業郵箱:chaowang@tranwin.org